買保險最大的誤區,就是我們買的保險,可能根本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在買保險時,很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在保險能不能返錢,是不是大保險公司等問題上,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往往會讓我們多花很多冤枉錢。這里:買保險就是買風險保障,保額才是關鍵因素。
保險是一種金融工具,用好了能解決大問題。做事情以終為始,搞明白本質和目的,才能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錢;如果不清楚為什么買保險,買的保險很可能并不是真實的需求。
保險的本質是風險保障,買保險實質是用杠桿原理進行風險管理:以很小的損失(保費),換取對不確定的、巨額損失的保障。
有足額保險,風險降臨時,我們可以更從容應對,將承擔不起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使其不至于對家庭經濟造成暴擊;如果不買足額保險,就等于沒做風險管理或者風險管理不足,需要全部或部分自行承擔風險,萬一災難降臨,我們可能必須用全部收入或者全部財產傾家蕩產去應對。這也正是我們需要保險的原因。
總之,保險本質是一種分攤風險的工具,買保險就是把自己承擔不起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想要真正實現風險轉移,保額是關鍵。買保險就是買保額。保額充足,就具備了抵御風險的底氣;保額不足,很可能杯水車薪。
保額,即保險金額,是指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在保險合同中約定的、當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公司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最高限額。
有些人剛接觸保險會分不清保額和保費。就人身險而言,保額就是,被保險人出了風險,保險公司能賠的錢;保費是我們為了獲取保障,需要交給保險公司的錢。一般,保額越高,保費越貴。
根據理賠方式的不同,保險可以分為補償型和給付型兩種,對應的保額實際意義會有很大區別。
補償型險種,如醫療險,其保額是為了彌補客戶支出的醫療費用,本質是限額(即最大理賠金額)。在保額范圍內,花多少報銷多少,最大不可能超過醫療費用。如何選擇,要結合免賠額、賠付比例、報銷范圍等,綜合考慮。
而重疾險、意外險、壽險,保的是人的身體,“值多少錢”是無法準確衡量的,屬于給付型險種,即買多少保額賠多少錢,保額=理賠金額。比如,買100萬(保額)定期壽險,一旦被保險人身故,保險公司會一次性給付100萬(理賠金額)。
買保險保額要充足,過高或過低都不好。過低達不到轉移風險的目的,比如,得了重大疾病,卻只賠了10萬保額,分分鐘燒光,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過高則保費支出大,會造成經濟負擔。目前我國社會的現狀是,保額普遍不足。
根據2018年保險公司理賠年報,多數客戶保額偏低。以重疾險為例,各保險公司件均賠付額如下:
其他保險公司也同樣存在該問題,整個保險行業重疾險的件均保額基本在10萬左右。
根據有關統計,僅保監會規定的25種重大疾病,3-5年治療康復費用基本就需要20萬打底(如下),還不算收入損失、照看護理、營養費用等等,30萬保額只能算基礎,50萬都不算寬裕。在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現在,買一輛車都要十幾萬,如果保額只有10萬,買保險轉移風險的目的,能實現嗎?
當然,理賠具有一定的延后性,出險的客戶多數是前幾年投保的客戶。試問,就算現在投保,重疾保額達到20萬以上的又有多少?投保線下傳統保險的客戶,你聽說過保險公司品牌重要、保終身重要、返錢很好……可是,有多少人告訴過你,買保險就是買保額,保額充足才是最重要的呢?
保額的確定可以運用“損失補償原則”,把可能造成的損失計算出來,即可知保額。具體做決定時,建議參考如下:
①重疾險:保額=治療費用+康復費用+(3-5年)收入損失。簡單來說,保額正常要做到50萬,至少不低于30萬。如果是家庭經濟支柱,收入水平較高,在此基礎上要加上3-5年的收入損失,以降低康復期間家庭經濟生活壓力。
②壽險:定期壽險可以說是家庭第二經濟支柱,是家庭“頂梁柱”專用保障。最少要覆蓋家庭債務(包括負債、未來5-10年日常生活費用、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費用),或者定為個人年收入的5-10倍,就算人不在了,通過理賠款,還能保證家庭經濟生活正常運轉很多年。
③意外險:意外險是對壽險的補充,經常出差的人尤為需要,一般保額在30萬-200萬之間,可以根據個人的工作、生活狀況配置。
④醫療險:如果有社保,就具備了基本的醫療保障。醫療險是報銷型的,只需要適度補充,買多了也用不上。
雖然保險行業常常用“雙十原則”(每年交的保費,是年收入的10%左右,對應保額做到年收入10倍),但是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即便收入差不多,由于家庭結構、負債及消費習慣不同,保費預算也會有很大差異。每天衣食住行、子女撫養教育、房貸車貸,各樣都要支出,掙錢不易,誰能有多少錢買保險呢?那么,如果預算少,如何買足保額呢?
首先建議大家,預算有限,就不要糾結“返不返錢”、“要不要保終身”、“保的全不全”這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了。
①家庭投保順序:先大人后小孩。有限的保費預算要先考慮為家庭主要經濟支出投保足夠的保額,切忌為了給孩子買到最好的保障,占用太多預算。
②保障期限:首選定期保障。可以在保證保額及關鍵保障責任的前提下縮短保障期限。以重疾險為例,首選純重疾、定期的消費型重疾險;定期壽險可以保至退休或子女經濟獨立。
③繳費年限:選擇較長的繳費年限。目前很多重疾險支持30年交,每年交費較少,可以大大降低保費壓力。
很多人在剛計劃購買保險時,都清楚買保險是為了獲取風險保障。可一旦到了真正購買的時候,不管是代理人宣傳錯誤的保險理念也好,還是其他原因,很容易被無關緊要的因素干擾。結果就是所買的保險與實際需求大相徑庭,保額嚴重不足。
希望大家在買保險時,都能堅持保額優先的風險保障初衷。
保險產品推薦:①消費型重疾險:百年康惠保、康惠保2020版、健康保2.0、少兒重疾險——復星聯合媽咪寶貝;②定期壽險:大麥定壽、中荷簡愛定壽、瑞泰瑞和升級版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