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合制度的目標有四個:一是幫助農民抵御大病風險,二是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三是減少由于疾病導致的貧困,四是提高農民對醫療服務的滿意程度。近年來,新農合制度可以說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是基本實現了廣覆蓋目標;二是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三是方便了農民就診報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新農合支付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專家認為,新農合制度需從多方面完善,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是保險支付方式改革。
新農合制度的成效
新農合制度的實施減輕了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基本實現了廣覆蓋目標。新農合制度于2003年開始試點和推廣,覆蓋面逐步擴大,到2008年底已全面覆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基本實現了農村地區全覆蓋,新農合政策不斷推廣,農民參合積極性逐步提高,參合農民逐年增加,45個縣的參合農民由2009年的2409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455萬人,新農合覆蓋面由2009年的93.38%提高至2010年的95.24%。
二是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2009年45個縣參合農民的實際住院費用補償比例達到了40%,共有1387.97萬人次受益,獲得新農合補償資金27.61億元,政策范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更高。新農合籌資水平由2009年人均1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50元,各級財政補助資金基本足額到位,對新農合制度緩解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
三是方便了農民就診報銷。各地采取措施積極落實新農合政策,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積極探索“墊付制”、“住院單病種定額付費”等支付模式,合理控制醫療費用上漲;逐步推行住院統籌和門診統籌相結合的補償模式,不斷提高信息傳輸速度,推動網上審核、即時結報,為農民就診報銷提供了便利。
新農合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新農合推出的同時,醫療費用也在上漲,新農合減輕醫療負擔的作用有限。理論和國際經驗表明,如果對醫療供給方缺乏適當的控制,醫療保險會導致醫療價格上漲。不少調查比較了新農合實施前后的醫療費用,發現實施之后,縣鄉醫療機構住院或門診的次均費用均有所上漲。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對新農合的補貼,是補給了供給方而非消費者。
其次,對新農合基金缺乏有效監管,基金平衡受到威脅。這包括消費者、醫療機構、基金管理三方面的問題。(1)從消費方看,道德風險是醫療保險面臨的主要難題,即醫療保險會導致過度消費。由于新農合缺乏必要的就診限制,隨著報銷比例的不斷提高,醫療需求迅速提高,過度消費傾向日益顯現,比如患者可能會在不同層級醫院重復就診。(2)從供給方看,目前醫療機構具有提供醫療服務和參與合作醫療管理的雙重職能,在管辦不分的體制下,醫療機構會想方設法利用新農合增加自身收益,甚至出現偽造病人住院資料以套取新農合基金的現象。基金管理手段落后,基金管理成本較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3)再次,報銷規則有待進一步優化。從效率角度看,報銷規則設計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損失大小,醫療保險主要用于補償出險概率較小,但損失較大的服務項目;二是道德風險的大小,需求價格彈性越小的服務,道德風險越小,報銷比例可以定得越高。因此,新農合以大病補償為主,從效率上看是合理的。
此外,對于低收入農民而言,即使是門診費用,占其收入的比例也很可觀。如果醫療保險不報銷門診費用,則其醫療負擔仍然比較重。而且,住院治療除了醫療費用外,還包括保險不負擔的其他費用,如家人陪護發生的費用和誤工成本等,因而低收入群體選擇住院治療的概率也比較小。如此,住院服務對象更多集中在較高收入群體,醫療保險的使用者主要是較高收入群體,由此出現窮人補貼富人的情況,或者窮人從政府補貼中獲益十分有限。
完善新農合制度 改革保險支付方式
新農合制度需從多方面完善,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是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在醫療服務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醫療供給方在費用控制和服務質量方面起著主導作用。醫療保險制度的順利運行,需要醫療機構改革相配套。傳統的按服務付費的后付制方式,激勵醫療機構誘導消費,不利于費用控制。采用按病種付費或按人頭付費的預付制,可以改變醫療服務機構的內在激勵,有效控制費用。同時,為了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強化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或者加強醫院之間的競爭,這也是必要的改革措施。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