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的提高,進行貨幣基金理財的朋友逐漸增多,從去年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來說,貨幣基金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就更加高了起來,那么到底七日年化收益率有沒有參考價值呢?
理財產品的火熱推出,互聯網銷售理財產品開始接連掀起“搶錢”活動,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宣傳以高收益低風險著稱的理財產品,如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以及萬能保險等。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互聯網高收益理財產品可能只是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噱頭,投資者要關注理財產品的歷史業績和投資能力,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忽悠。
在今年的互聯網金融大戲中,以余額寶為首的各種理財寶可謂搶盡了風頭,尤其是繼余額寶綁定貨幣基金銷量火爆后,各大門戶網站電商網站也牽手基金公司紛紛搶占市場,推出高收益低風險的貨幣基金。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貨幣基金和短期債券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能做到3%~5%,很難做到像市場宣傳預期的6%~8%的高收益。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貨幣市場基金的平均收益為3.59%。
由此看來,投資者在關注互聯網銷售貨幣市場基金高收益的同時,還要和同期貨幣基金的收益情況進行對比,否則很可能出現無法達成預期收益的情況。
此外,目前互聯網各種基金寶大多宣傳的是7日年化收益率,只代表最近7日基金的盈利水平,并不代表基金未來的收益水平,投資者若要了解基金真實的盈利能力,還要從其歷史業績上進行考量。
全國商業銀行上周共發行非結構型人民幣理財產品594款,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40款。平均預期收益率達5.37%,打破6月末銀行“錢荒”期間創下的平均收益率5.28%的紀錄。
針對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數量逐步增加的情況,理財師們建議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及時關注各大銀行,特別是大型城商行以及股份制銀行近期發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可分批次購買不同銀行不同期限的高收益率產品,可分散風險、增強資金流動性。
七日年化收益率的關鍵問題并不廣為外界所知,專業管理貨幣基金的投資人員指出:如果貨幣基金僅靠兌現浮盈來提高收益率,短期內可以把七日年化收益率做得很高,但是新進資金的收益率就會攤薄。更為嚴重的風險是,如果一只貨幣基金大幅度兌現前期浮盈,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導致貨幣基金收益率下降、資金大規模贖回,就有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
相比之下,投資者真正應關心的是基于另一個常用指標——“日萬份收益”計算的年化收益率,這個指標越高,投資人當前獲得的真實收益就越高。由于日萬份收益的波動比七日年化收益大,專業投資者還會特別關注節假日萬份收益的年化收益率,并且觀察這組指標在一段時間內的穩定性。節假日萬份收益堪稱貨幣基金最真實的收益率,因為節假日期間基金管理者無法對基金收益進行調整。
理財產品多多少少都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所以說,所謂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并不能說是完全準確的,在選擇購買前,了解必要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七日年化收益率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