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健康險,在幾年前對大多數人還是個陌生的詞匯。如今,隨著一系列鼓勵性政策先后出臺,商業專業健康險開始進入更多人的視線,也讓業內人士看到了保險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雖然目前市場銷售的專業健康險產品達到上千種,包括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等。但當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還處于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巨大。那么,如何進一步推薦專業健康險的發展呢?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建議國家進一步明晰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之間的關系和界限,真正利用市場機制,實現“保基本”與“多層次”共贏,為商業保險提供應有的發展空間和公平的競爭環境。
第二,在資金運用方面,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關于“鼓勵商業保險機構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托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的表述,建議盡快出臺政府支持措施。
第三,建議將商業健康保險納入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規劃之內,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釋放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發展潛力。此外,建議政府出臺對短期團體費用補償型健康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等險種減免征收營業稅的政策。
第四,建議政府研究完善使用社保賬戶余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使得社保賬戶資金在醫療保障的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研究完善居民個人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保費支出從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的政策。
第五,建議在保險行業與社保及醫療機構信息對接和共享方面,政府能有相應的政策支持。
近日有消息稱,5年前獲批籌建的正華健康險公司已正式獲得保監會的批準,改制為壽險公司。最后一張健康險牌照轉制壽險,既透視出專業健康險公司的模式艱難,也顯示了監管部門對于市場自發選擇的理性認同。
健康險的“專業化”經營模式似乎早已成為廣泛共識。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理論上可以集中公司的資源,形成專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降低公司單位產品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應。比如,從2005年開始陸續成立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在健康保險產品開發模式、健康管理服務理念以及利用醫療服務資源或與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合作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專業優勢。但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專業化優勢不夠明顯,則并不一定能迅速地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即便是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也不例外。如2006年國內健康險的保費收入中,4家健康險公司的貢獻占比僅為2.7%,2007年的占比不到10%,2008年最高為24%。而為了謀求生存,其保費收入中也暗含相當比例的理財型保險業務“水分”。可見,即便考慮到發展階段等因素,專業健康險公司也并沒有獲得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另外,專業經營模式的保險公司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專業化優勢,還取決于外部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制約是一個共性問題,對于綜合性經營的公司和專業經營的公司都存在影響,但由于專業經營模式公司的業務領域單一,受到的影響和沖擊可能更大。比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后、醫療保障制度尚未定型、稅收支持政策尚不完善等政策環境問題直接制約了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發展。
2002年以來,健康險每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今年一季度的增長速度在25%左右,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健康險消費需求很大。但這與專業人士的預期還有很大差距,因為我們的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差異很大,幾家專業公司也都感覺經營難度比較大。拿北京來說,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健康險市場,保費收入80億,占全國10%左右,有74家保險公司。2009年,北京保監局做了一系列調研,發現商業健康險在北京的經營也比較難,具體表現為:公司缺乏必要的數據積累,行業沒有統一的經營標準,行業缺乏合作和自律,健康險經營還很不專業。病例數據滯后、醫療信息難以獲取等已成為商業健康險公司發展的掣肘,盡管包括北京在內的部分地區正在積極搭建行業信息化平臺,但數據累積繁瑣而緩慢,仍處于初級階段。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