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多種養老制度并存: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仍然沿用公共財政大包大攬的制度,而且養老保險替代率大大高于同期的企業職工。城鎮企業職工則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此外,還有新農保和城居保。
中國養老金政策有多種形式,大致有十軌:省部級以上公務員、地市級公務員、縣處級公務員、普通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工人、城市居民、農村居民、軍人和農民工等。即不同身份人員,有來源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并且養老的待遇差距較大。
在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財政承擔,養老金平均替代率高達80%以上;而企業職工不但需要繳納養老金,且養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50%,這種不同的制度安排不僅有損公平與效率,也無法適應全球化、市場化背景下人口流動、身份變換的現實需要。
社科院發布的2014年《社會藍皮書》中顯示:2012年,城鎮職工人均養老金2.09萬元,新農保為859.15元,兩者養老金水平相差24倍之多。長期潛伏在城鄉之間的鴻溝日益顯現。
過去,農民對養老問題遠沒有收入問題敏感,主要是因為手里有土地,但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部分農民逐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卻無法在城市享受到公平的社保。由此可見,需要進一步打破城鄉養老樊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農保的有效融合。
養老金并軌后涉及的首先是籌資機制問題。按照財政撥款類型的不同,全額撥款、差額財政補貼、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欠費是由財政兜底還是個人補繳,老中青三代人群應該如何區分對待,個人繳費是否應該以漲工資為前提,都需要以全面的調研和測算為基礎。
有學者估算,按照8%的個人繳費率,如果3000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2500元,每年空置的個人賬戶中少繳費用達720億。財政不可能為此全部埋單。
“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相對來說不會涉及很復雜的制度設計,而“中人中辦法”則會產生欠繳費如何補、補多少的問題。
“全額撥款或者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主要看財政能不能兜底,這些人已經欠繳費很多年了,退休之后要動用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基金的部分錢,這可能會使某些地方的社保基金形成缺口。”蘇海南說,如果全國算總賬,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金改由各地養老保險基金支付,不足部分由財政兜底,這一兜底壓力基本不會增加,但是對于財政吃緊、社保基金也不充足的地區,短期內肯定有影響。
中國政府雖然近年來對養老等社保投入給予傾斜,但相對于財政收入增幅、老齡化速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減輕絕大部分民眾過重的養老負擔將有利于企業和民眾更好地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勤勞的中國人理應生活在公平的養老制度之下,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盡管并軌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公平正義的價值應當首先確立。以體制內外身份決定養老保險待遇差異的規則,必須讓位于人力資源的平等對待。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