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沒有絕對意義上無風險的理財產品,那么,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有哪些呢?想必這些也都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特別想了解的問題。
實際上,理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投資行為,購買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需承擔投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購買一只理財產品,便意味著愿意承擔相應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在這里,我們總結了如下5條,順藤摸瓜,5步買到最好理財產品。
第一步 對所有銀行理財產品都問這三個問題
這個產品是否保證本金和收益?(注意,保本和保收益是分開的)如果這個產品不能保證本金和收益,那么表現最差的情況是怎樣的?在什么情況下會達到最差收益,拿到最好收益的條件是什么?
第二步 看懂產品說明書
所有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都由這兩部分組成:風險提示和產品概述。
在產品說明書中,一般在產品說明書首頁上方,會揭示產品的風險,投資者需重點關注:理財產品到期后本金及收益是否能夠保證,以及保證的比例或金額。
在產品概述部分,投資者需重點關注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描述和產品投資期限。前者用來檢測是否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產品投資期限則用來匹配自己的資金流動性以及預計的投資時間。
另外,在產品說明書中,還會出現一些投資者易混淆的金融名詞,讓我們一一辨認。
第三步 看不懂先別買
遇到看不明白的說明書怎么辦?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也會出現不嚴謹規范的用詞,投資者面對專業的金融術語,本就看不明白,出現不嚴謹的說明,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讓投資者更是看得云山霧罩。
第四步 搞懂廠牌很重要
從銀監會網站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共有5家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9家城商行以及71家外資銀行。2011年共發行理財產品19176款。投資者拿著錢該選哪家銀行,哪款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但是各家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仍有自己的側重點。來看看每家銀行都在賣什么。
第五步 萬一賠了怎么辦
2011年15038款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37款沒有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7款產品0收益。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相差較大,甚至折損本金怎么辦?
事實上,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該嚴格按照:進行個人風險測試——填寫理財產品認購書、風險說明書——購買產品的流程進行。以上流程中,投資者是在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了解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前提下,選擇理財產品,并自愿購買理財產品且同意承擔相應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
除非投資者可以證明,此款產品在銀行運作過程中出現了失誤,否則是沒有辦法扭轉局面的。
事實上,無論銀行還是基金,其背后的設計本質是一樣的,但是銀行從獲取資金到投資出去,其間銀行理財產品價差風險由銀行承擔,而基金公司則是未知價,沒有預期收益的概念。
內部收益率多少合適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