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經常去銀行存錢的人都會被銀行的客戶經理給“盯上”,他們主動向你介紹銀行的保險理財產品,高于定期存款的年化收益還附加保險功能,讓很多人都動了心。事實上,很多人在投保之后就會發現,實際的銀保理財產品并沒有像工作人員說的那么完美。那么,他們的“忽悠招數”在哪里呢?
招數一:淡化產品“保險”屬性
在暗訪中記者發現,由于市民對儲蓄存款認同度高,因此一些銀行銷售人員故意將銀保產品與儲蓄存款混淆,降低人們的防范心理。比如銷售人員在推銷時會使用“存”、“零存整取”、“本金”、“利息”等字眼來介紹銀保產品,同時以“收益比定期存款高得多”、“還能享受分紅”等著重說服,總之就是刻意回避“保險產品”的真相。
在推銷方式上,銀行工作人員使用的套路也類似,如會以“詢問是否閑錢不用――介紹一款比定期存款收益高的產品――強調以時間換收益――建議先購買一份嘗試”等套路進行。需要指出的是,記者發現個別銷售人員在推銷中使用自行印刷的宣傳材料,而這些材料無不進一步弱化著產品本身的“保險”概念。
招數二:夸大產品收益演示
對于眾多被誤導的市民而言,購買銀保產品的初衷,往往都源于銀行銷售人員口中描述的“高收益”,這其中正是陷阱密布之處。
比如,很多保險產品的相關資料上都會提供個人賬戶價值額演示。根據規定,銷售人員必須按照低結算利率、中結算利率和高結算利率三種情況給出賬戶演示,其中低結算利率代表的是保證收益。不過,許多銷售人員為了拔高銀保產品的收益率、增加產品賣點,就僅僅給市民提供高結算利率的收益演示,甚至不出示演算表,毫不負責地“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給出了虛造的高收益演示。
招數三:弱化時間回避風險
在暗訪中記者發現,銀行銷售人員都會刻意回避“風險”二字,只有當記者反復追問時,銷售人員才會支吾道出“存入的資金3年到期,但5年內不能支取”等提示性內容。
業內人士介紹,類似“存5年第6年就能拿”的說法仍存在很大誤導。“事實上,如果消費者第6年就提取保單金額,往往會產生不少損失。”以某款保障期為10年的分紅險為例,其能夠為被保險人提供為期10年的保障,但換句話說,如果不到10年提前支取均會視為退保行為,需要擔負相應違約責任、扣除一部分金額,返還的金額即所謂的現金價值。
據調查,各家保險公司計算現金價值的方法不盡相同,一般10年期的銀保產品滿5年支取的金額方可與本金大致持平。從這個角度而言,提前退保的最好情況,是獲得本金、損失5年收益。
理財專家提示,市民理財有多種方式,除了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可以通過投保保險公司的理財保險來進行理財。購買時一定要問清產品特征、收益情況,切忌跟風購買。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