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調來華拓疆的美國健康險巨頭維朋(WellPoint),在僅僅探路五年之后,便草草收拾鋪蓋——解散在華合資實體、退出中國市場。本報4月率先披露的上述消息,不僅震動了中國保險圈,同時隨著事態的發展而逐步得到印證。6月7日,上海證券報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從6月3日開始,維朋在華合資健康險第三方管理服務機構(TPA)“康眾”正式進入解散和清算程序。
對于維朋的撤離,國內的健康險同行似乎并不感到意外,更多的則是無奈。正如一家中資健康險公司高管所言,維朋的撤離應該引起整個行業反思,為何一直被視為保險業另一個春天的健康險業務,卻一直步履維艱、難現盈利。
全球500強企業美國維朋,是近幾年外資巨頭蜂擁中國健康險市場的典型代表。他們一邊通過設立TPA機構來探路中國市場,一邊又在尋找合作伙伴籌謀專業健康險牌照。2007年,包括維朋在內的四家美國健康險巨頭發起設立了康眾(上海)企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面向中國市場提供專業的TPA服務。
在健康險業務被視為保險業另一個春天的當口,這一嶄新的健康險外包理念(新契約與保全服務、處理理賠、提供客戶服務、開發醫療服務網絡等),頓時引來了一批國內保險公司的注目,并最終落實到了合作協議的簽署。
與此同時,維朋也在悄然進行著合資健康險牌照盡快落地的工作。按照知情人士的說法,在達到監管對于外資在華設立保險機構的硬指標后,維朋先后與和諧、昆侖兩家健康險公司及產業資本洽談過參股或合資籌建事宜,但最終未果。
首先,維朋方面承認解散康眾、退出中國TPA市場,但維朋保險北京代表處仍保留;其次,對于是否擱置籌備合資健康險公司計劃,他們并未直面給予回應,“繼續對中國健康險市場的長期戰略進行評估”的說法,似乎為其未來仍存變數的在華策略,留了一絲余地。
“維朋的撤離,正是折射中國健康險市場步履維艱的一面鏡子。”一家中資健康險公司高管談及此事頗為感慨。
這樣的感慨很現實。一方面,近年來健康險業務被寄予眾望,被視為打破保險業增長乏力瓶頸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卻是發展現狀不盡人如意,2012年整個行業的健康險保費在人身險總保費中占比僅為8.5%,即使是已開業的幾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也是經營窘迫、舉步維艱。
健康險“蛋糕”為何做不大?一家健康險公司負責人直吐苦水,“其他國家的健康險市場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首要原因是得到政府稅優支持。雖然我國也曾提出過建議,但時至今日,個人投保健康險仍然沒有任何稅收優惠。”
其次,蛋糕雖然小,搶食者眾多。其他國家通常只有專業健康險公司才能銷售健康險產品,但在我國,壽險、財險、健康險公司都可經營健康險業務。競爭主體的增多,導致保險公司聚焦在價格競爭上,而非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險公司與醫院之間缺乏利益共享機制,保險公司話語權旁落。為行內人士所熟知的是,醫療費用風險是健康險公司經營中最主要的風險,這就需要保險公司與費用發生方——醫院進行合作,實現聯網系統對接。然而在中國,90%左右的醫療資源在公立醫院手中,公立醫院屬于政府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機構。在當前醫療資源供求緊張的狀況下,處于劣勢地位的保險公司幾乎不可能要求公立醫院與之合作控制醫療費用。
當然,康眾的草草收場也引來了部分公司員工及外界人士的質疑。
但相較于員工安置問題,業內人士更關注的是,康眾對于合作保險公司及被保險人信息的善后解決問題。在華經營五年以來,康眾先后與十余家國內保險公司建立了服務關系,握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團體客戶投保信息。
對于外界的擔憂,維朋美國方面答復本報稱:“自2012年末,康眾陸續縮減TPA業務規模。對所有客戶,我們達到或超出合同規定履行了相關義務,做到了提前發出終止服務通知,以便客戶有足夠的時間制定后續方案。截至今年5月底,所有TPA服務合約規定義務和后續服務包括客戶數據和文檔的交接都已完成。”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