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十年間,頒布和實施這些利民惠民的政策后,讓百姓從中得到了哪些實惠?醫療保障、醫療服務、醫療資源等問題都發生了哪些實質性的變化?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1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集中體現在國際公認的綜合反映健康水平的三個重要指標上。
一是人均期望壽命。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國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的一把標尺,也是觀察民生狀況的一面鏡子。1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從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數與日俱增。
二是嬰兒死亡率。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是各年齡段死亡率下降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1年,我國嬰兒死亡率從29.2‰下降到1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34.9‰下降到15.6‰,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進展順利。
三是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一樣,孕產婦死亡率也是一個國家健康水平的“溫度計”。據衛生部統計,從2000年到2011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由53/10萬下降到26.1/10萬。
10年來,我國面向全民的基本醫保制度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保基本到濟大病,為近13億人民構建了抵御疾病經濟風險的安全屏障。
2003年,我國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這是我國農村衛生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有效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使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困境。
2007年,國家又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保障范圍面向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保障重點是住院和門診大病等醫療支出。
2009年3月,《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近期重點實施方案出臺,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全面深化醫改。經過三年努力,以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新醫改或會讓藥店走多元化道路 零售藥店面臨“邊緣化”
新醫改方案的參與制定者、北師大教授顧昕曾表示,新醫改方案中,藥店沒有明確的定位,藥店行業被這次新醫改徹底地“邊緣化”。藥店面臨兩大利空:一是國家將大力推進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并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保體系;二是改革藥品加成政策,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
吳瀚指出,截至2009年,藥品零售產業規模已超過1300億元,占藥品整體終端市場的26%以上,其中處方藥占比近40%。2006和2007年,零售藥店的數量增長較快,平均增速達20%以上,受奧運監控嚴格的影響,2008年度增長率只有18%,2009年上半年增長達到了19.8%,但是受新醫改的影響,預計2009年度的增長率和2008年度持平或者略低。
醫改三年看病問題仍是塊硬骨頭 醫改成果舉世公認
“看病難、看病貴”是近年來民生領域最熱門的問題之一。2009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制訂了為期3年的醫改重點實施方案。3年間,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居民、國家基本藥物 制度從無到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束幾十年“以藥補醫”的歷史……各項任務目標如期完成。
醫改改變的究竟是什么?從一組組數字中可見一斑。2009年至2011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累計支出15166億元,與2008年同口徑支出基數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億元,比既定的8500億元增加了3909億元。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至34.77%,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許多專家、學者和國際組織都對我國醫改取得的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
“我們用全世界3%的衛生總費用,基本解決了13億人即占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醫問題。”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說。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姚嵐說:“新醫改正在重構政府與市場在醫療領域的作用,推進了民眾健康權保障的制度化。”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則刊文指出,“中國醫改正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將醫保網與中國的13億居民連接起來”。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也認為,“雖然各國的衛生體系都在變革,但是中國醫改的步伐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