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這個詞語,從去年年中以來,一直可以算是時尚熱詞之一,但是在最近一段時間,互聯網金融貌似有點招架不住的節奏,經不起銀行的反擊,在3月底出現了明顯的節點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步步升高
記著了解到,深圳地區近期在售的理財產品目錄中,高收益產品忽然增加起來,在最新的20款產品中,有12款達到或超過5 .5%,5款在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寧波銀行發行的一款“匯通理財2014惠添利2147號(分行專屬)”產品,只需要5萬起步,92天期限,穩健性非保本浮動收益,最高年化收益率達到6.2%。
昨日,招行在深圳發行專享高收益理財,70天期限的預期收益率達到5.8%,本周五開閘放水。這還不算高,深圳招行客戶經理介紹,目前有9-15個月年化收益率7.5%的理財產品,100萬元起步。不過,風險并不明朗。
城商行同樣是高收益理財產品發行的主力軍。據悉,某城商行的銀行柜面渠道專售的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理財產品投資期限只有5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高達6.0%,投資門檻為20萬元起。
實際上,臨近季末,高收益理財產品量率齊增幾乎是定律,即使在互聯網金融攪局之下,也沒有失效。不過,在本月初,銀行理財收益率曾出現明顯下滑的跡象。
對于此番銀行們的“力挽狂瀾”,開心保專業理財師表示,3月下旬資金面向偏緊的態勢發展,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有望小幅攀升。高收益理財產品數量可能會明顯增加,建議投資者可重點關注股份制銀行以及大型城商銀行發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
專家認為,缺乏風險控制的互聯網金融是空中樓閣,從長遠發展來看,無論是何種理財產品,只有實現風險控制基礎之上的持續穩健收益才能穩定客戶群。
互聯網理財收益上演“倒春寒”
2013年下半年,多種互聯網理財產品來勢洶洶,其規模擴張速度之快讓傳統銀行業也為之撼動:支付寶聯合天弘基金推出余額寶,短短3個月規模就突破500億元;百度推出在線理財產品百發,當天規模就突破10億元;2014年初,微信推出的理財通,單日規模也突破8億元……
在此類產品規模快速擴張的背后,全面跑贏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是其共有的動力。去年年末,以余額寶、理財通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收益率一度沖頂8%而賺足了眼球。
然而,隨著春日的到來,這部分產品收益卻開始上演“倒春寒”。形成反差的是,作為互聯網金融代表隊的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按部就班”跌破5.5%關口,本周三最新報5.4960%,其他的互聯網巨頭的理財產品也有點不濟。統計數據顯示,本周微信理財通的7日年化收益率為5.524%,蘇寧零錢寶掛鉤的匯添富現金寶收益率為5.359%,百度百賺利滾利也一度失守6%大關。
開心保網理財分析師認為,目前各商業銀行對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渠道、信息披露詳細程度、信息披露的及時性等依然沒有統一的標準,都由商業銀行自行決定,因此各商業銀行之間在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問題上的差異較大。
如果說普通理財者對于披露的問題難以掌控,那么在“埋單”之前還是擁有投石問路的諸多主動權。有銀行理財師提醒要核實相關產品信息,比如“誰的產品”、“投向何處”、“與誰簽約”、“自有”還是“代銷”等,如果遭遇“無具體投向、無明確發售方、無風險提示的‘三無’理財產品更要多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