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段時期,發生了不少的公共意外,從日系車主被打成重傷到華山游客被不明人士傷害,引起了多數人的關注,受害人的經濟補償卻鮮有被關注,保險又再度扮演一個隱形人的角色。充分說明了人們的保險觀念尚且不足,保險關注問題有待提高。
第一,保險的購買環境。銷售誤導一直是讓國人排斥保險的原因,這點眾所皆知,但是銷售誤導也僅是結果,而不是病根,真正的病根在于銷售與服務模式仍停留在上世紀的90年代。這種落后不是指商品或信息化的問題,而是銷售模式始終以銷售技巧掛帥,而非信任關系。口若懸河也好,死纏爛打也好,只要能賣出保單就是好的方法,這種短期見效的粗放式經營,對民眾只會造成反感。
第二,醫療環境。一般民眾對保險產品的認識可以說幾乎是一片空白,財產保險可以通過交強險推廣保險知識與觀念,而人身保險則需要健康保險。交強險與健康險這兩個險種使用頻率高,且可高度體現保險損失彌補的功能,是民眾學習如何使用保險、提高保險意識的重要入口,如同買股票、基金一樣,只有參與了,才能體會個中精髓。其中,健康保險的涵蓋面又比車險更廣,人們都期望享受更好的醫療品質。但是,我國看病難與醫患關系不佳的現狀,不僅嚴重地阻礙健康保險的發展,而且也降低了讓民眾理解保險、學習保險的欲望。
第三,工作環境。工作單位的社會保險或團體保險是學習保險知識的另一個入口,員工除了可享受較低廉的保費外,通常也可在薪資明細上,了解到自己有哪些保險。若自己或周圍的同事使用過保險理賠,自然將認識到保險的功能,進而為自己或家庭安排更完整的保險規劃。可惜是能做到這點的僅有部分大型企業,大部分公司都未能重視這方面,而本來就缺乏保險意識的員工當然也希望薪酬盡量能夠以現金給付,卻并不在意自己的權益是下降的。
第四,媒體環境。多年以來,我國臺灣地區每當遇到重大意外災害時,媒體都會公布責任單位的自身與相關保險理賠狀況。如,中國臺灣的“9·21”大地震與“8·8”水災之后,媒體也詳細調查災民的經濟狀況,其中保險的普及與理賠狀況是被積極探討的內容。可是在中國大陸地區,不論意外或天災,大型媒體多只關注受害人是否可受到政府或責任單位的救助與補償,僅有少數專業媒體才會進行保險層面的探討,無法全面起到教育國人在經濟上風險規劃的效果。
什么是風險?風險就是不確定性,人類最大的風險,就是不能知道自己的將來。轉移風險與購買保險:買保險的本質就是花錢轉移風險。如果某個意外事件發生,給你的財務帶來的影響對你的生活品質帶來太大改變,是你不能接受的程度的時候,購買保險就能找到為你買單并帶來財務穩定的人。記住,有些風險是你能承擔的,有些帶來的財務波動太大,比如重大疾病、意外死亡等,就最好轉移給保險公司。買保險要注意給付條件是不是你擔心的條件,否則貨不對版,就不能雪中送炭了。
保險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財工具。理財首先是保證既有資產安全性,如果說現代社會有很多的理財方式,包括銀行儲蓄、股票投資、基金產品、房產投資、外匯、期權、期貨古玩等等,而保險作為一種理財產品唯一不可替代的是對既有資產的一種保全。這種“既有資產”甚至包括人本身,從某中意義來說,每個人都有兩個生命,一個是“自然的生命”,另一個就是“經濟生命”。每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對佳人承擔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可以有很多的表現方式。保險就是一種很好的體現責任的方式。因為它有五大功能,分別是:1、家庭保障;2、教育基金;3、退休金;4、應急現金;5、有計劃的儲蓄。
意外事故的風險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只是因為職業、年齡、環境等因素不同,發生幾率有高有低。意外傷害險一般對被保險人因意外事故引起的身故、殘疾、燒傷等進行理賠;意外醫療險則對被保險人因意外事故導致的診療費用進行理賠。在一個完整的保險計劃中,意外險用于補充壽險來提高意外身故的保額,彌補因意外殘疾而造成的未來收入的損失,補充醫療險來增加意外事故引起的診療費用報銷和誤工費。所以,意外傷害險在保險計劃中不可缺少的補充作用其實不容忽視。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