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型商業保險是什么?購買儲蓄型商業保險劃算嗎?相信很多人在購買之前有這樣的疑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時候保險是買了,但保障卻漏洞百出。忽視保險知識,會讓你空有保障意識,卻得不到保險的“好處”,等要理賠時才發現,一切都晚了。有人喜歡簡單地用每年交的保費來比較保障的多少,以為保費越高,保障也就越高。其實有時候,高保費可能買不來高保障。
李先生今年35歲,不久前買了房子,一下就欠了銀行一百多萬元的貸款。李先生心想,幸虧自己有保障意識,作為家里的頂梁柱早就為自己買了保險,每年繳2萬多元保費,一共交20年,加在一起有40多萬元,這么多的保費,保障個房貸應該一點兒問題沒有吧?結果,李先生算來算去,發現如果身故,這款保險只能賠付75萬元,回想當初業務員口口聲聲說的“高保障”,李先生甚至懷疑自己搞錯了。
其實,李先生沒有注意到,自己買的這款保險是典型的儲蓄型保險,并不適合針對身故風險的保障。白白交這么多的保費,對他身故后家里的保障根本派不上多大用場。
由此可見,購買保險時,務必想清楚自己看重的是什么。就是明確投保的目的是為了長遠未來的某一人生目的,比如養老或準備子女教育金,同時控制保費的支出,從而不影響家庭的其他財務計劃,比如短期內有大額度的家庭開支或者家庭收入本來就不穩定的情況下,應該慎重選擇儲蓄型保險。
儲蓄型保險以其強制儲蓄、穩定回報的特點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資者的青睞。雖然儲蓄型保單兼顧投資與保障,但是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儲蓄型保險還是應該慎重選擇。
很多人認為,既然叫儲蓄型保險,那么收益應該比較可觀,實際上卻并非如此。指望儲蓄型保險賺大錢是行不通的。保監會明確規定,傳統壽險的保單預定利率不得超過年復利的2.5%,因此,保險的分紅部分是不確定的,投保人只能得到年化收益率2.5%的回報,還不如銀行3個月的定期存款利率2.85%。
儲蓄型保險一般以10年為底限,各類儲蓄型保險無論分紅實際水平如何,往往只有持有時間超過20年時才會體現出積累與復利的效果。如果投保10年內退保,退的只是“現金價值”,加上回報,仍可能比不過本金,這使得儲蓄型保險一旦購買,便意味著長時間的資金凍結。在急需用錢的時候這類保險靈活性較差的劣勢便一覽無余,因此,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為避免影響家庭其他財務計劃,應慎重選擇儲蓄型保險。
儲蓄型保險本質仍是保險,其擁有傳統保障型壽險應有的保障功能,這主要體現在對被保險人的身故賠付保險金上。若被保險人不幸于合同生效之日起1年期滿后身故,則保險公司將按保單的約定,給付身故保險金及紅利。
分紅存在不確定性
目前儲蓄型保險的收益模式基本上都是固定返還+分紅。不少投保者比較關注產品的分紅水平,但實際上是否分紅要視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而定。
根據保監會的規定,如果保險公司獲得盈余,年度紅利將不低于當年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給保單持有人。這意味著如果保險公司經營不善,該產品當年無盈余可分配,則投保人可能無法獲得分紅。
說明:業內人士表示,各家公司為保證產品的競爭力,通常不會取消分紅,但不同年份的分紅水平可能相差很多。而消費者在宣傳材料中看到的投資回報率只是一種假設,僅能作為參考。返還收益可計算
相較于分紅收益,消費者更應該關注固定返還的收益部分,消費者可以通過定期返還水平及返還周期比較自己未來可以獲得的總收益。以合眾人壽的“喜洋洋”年金保險(分紅型)為例,如果30歲的張女士投保基本保額為2萬元的該產品,每年保費4292元,繳費20年,其總保費為85840元。根據其返還設置,張女士自31周歲至64歲,每年可獲基本保額5%的生存金,累計可以領取20000×5%×34=34000元。從65歲起至89歲,每年領取基本保額18%的生存金,累計可領取20000×18%×25=90000元。此外,張女士在65、70、75、80、85周歲時可分別領取2000元祝壽金,累計領取10000元。
說明: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分紅型年金產品是活得越長收益越高,如果投保人生存時間太短,其固定返還部分相對較低。不過,市場上部分年金保險已經引入了“保證領取”的概念,如果投保人未活到預期年齡,其保單受益人仍可繼續享受產品返還。
提醒:縮短繳費期可以節省保費
通常來說,保險公司設計產品時會提供幾種不同的繳費期限,如3年、5年、10年或20年繳,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如果選擇繳費期限較短的方式,則一次性投入較大,短期面臨的資金壓力較大,而長期繳費則可以攤薄每次繳費金額,適合于資金相對緊張的家庭。
但專家表示,如果資金情況允許,消費者可以考慮選擇較短的繳費方式,因為繳費總額相對更低。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