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2)》,文中對我國保險行業進行了深度剖析,并進一步指出,在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與此同時,中國地方保險公司后來居上,千萬資金涌入保險市場,開始了另一輪的發展和批籌。
在發布會上,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出席發布會并表示,在當前國際經濟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對保險業發展和監管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李克穆還對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積極推動的全球統一保險監管規則——國際保險集團監管共同框架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共同框架”對中國保險業的生存發展及監管都存在十分直接的影響,隨著“共同框架”的進一步推進,保險公司和監管機構將面臨新的挑戰和考驗。
該報告提出,“十二五”時期是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期、矛盾問題凸顯期和全面轉型關鍵期。2011年至2020年間,在GDP年均增長6%至10%的假設下,中國保險業年均增長率較為可能的浮動區間為8.4%至18.9%,2020年,中國或將成為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
2010年起,地方法人保險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財險、壽險、專業險……全國近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在奔走籌辦本地保險牌照。
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地方國企、上市公司、民營巨頭,爭著投錢做股東,誰都想分一杯羹;地方政府、金融辦、保監局,牽頭牽線跑北京,一切只為盼批籌。
時隔兩年后,高潮非但沒有減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本報近日獲悉的一份籌備名單顯示,還有近百家隊伍、近千億資本,正排在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15號大門外,翹首以盼。
然而,目前保險市場的競爭態勢及盈利環境,與早些年的情況已不能同日而語。過去那套“大而全”盈利模式,如今能否受用,也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各路資本爭涌保險業的勇氣可嘉,但是圈了地招了人之后,如何找準定位才是考驗所在。在風云激蕩、資本云集的保險業,已不乏鮮活又殘酷的前車之鑒,作為新加入的資本方,理應以此為訓。
地方保險異軍突起
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籌備;股東架構多為“地方國企 上市公司”,也有地方民企龍頭參與其中;注冊資本金基本一步到位,高達10億至20億元,遠超監管規定的全國性保險公司5億元注冊資本金的最低出資額
地方法人保險公司正悄然取代城商行,成為各地在區域性金融中心爭奪戰中的重要砝碼。
近日,一張有關待籌保險公司的名單流傳于保險業高層圈內,本報記者輾轉獲悉,名單上的公司包括:東海航運保險、西部財險、三峽人壽、君泰財險、廣商財險、中路交通財險、童緣少兒人壽、 天倫人壽、 恒邦財險、國聯人壽、神州汽車保險、中韓人壽、金色人壽、大愛人壽等近百家。
近百家!這是怎樣一個規模?從1980年初,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全面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32年內,中國保險市場上正式營業的保險公司也不過100余家。而如今排隊待批的保險公司,就已經逼近32年來總和。
我們不妨算一筆賬:以目前新設保險公司初始資本金多為10億左右來看,不難測算出,至少目前有近千億資本,正在爭相涌入保險業。
一位與記者相熟的資深保險經理人,最近正盤算著要“跳一跳”,新東家就在這百家待籌的保險公司中。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家由地方大型國有企業發起籌建的財產險公司,對方承諾他的薪酬要比現在“翻一番”。
這只是保險“地方軍”興起的一個案例。記者調查發現,近百家焦急排隊的保險籌備小組中,半數以上都是地方法人保險公司。如寧波的東海航運保險、青島的中路交通財險、南昌的安康人壽等。
它們有著很多共同點:都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籌備;股東架構多為“地方國企 上市公司”,也有地方民企龍頭參與其中;注冊資本金基本一步到位,高達10億至20億元,大大超過了監管規定的全國性保險公司5億元注冊資本金的最低出資額,股東資金實力可見一斑。
地方資本急涌保險業的沖動不言而喻。可以說,這是中國保險業加大對外開放之后迎來的第三撥擴容潮:地方政府牽頭“搭臺”,地方國企爭先“唱戲”。此鮮明特征亦是我國入世11年來經濟發展形勢的寫照——從外資受熱捧到民營企業崛起,再到今天的國企擔綱。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受2004年十多家獲保險牌照的民營資本多數經營不善的影響,保監會近年來更傾向于鼓勵有資本實力、戰略投資目的和可持續出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特別是大型國企投資保險業。
事實上,地方保險公司成批出現,背后折射出其他投資渠道降溫的同時,保險業的投資價值卻在進一步顯現。于是,在監管力挺國企投資保險業的主基調下,從其他渠道抽身出來的地方國企資本,紛紛開始申請保險牌照。
由地方政府做牽頭人,一方面凸顯出地方政府對設立本地保險公司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為了便于與保監會溝通,以期盡早拿到牌照
地方爭相籌建保險公司,將地方搭建金控平臺的“野心”暴露無遺。
一家正在籌建的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除了資本雄厚外,地方法人保險公司背后無一不是地方政府主導籌建。
他說,“從省政府到市政府,從財政廳到金融辦,都在暗中力挺。由地方政府做牽頭人,一方面凸顯出地方政府對設立本地保險公司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為了便于與保監會溝通,以期盡早拿到牌照。”
今年初,恒邦財險的所有申報批準籌建材料,由江西省政府上報至保監會。這是一家江西正在全力打造的地方法人保險公司,主發起人是江西省行政事業資產集團公司,此外還有贛商股份、江西省投資集團等10余家股東。
“江西一直在為地方法人保險公司實現零的突破做努力。除恒邦財險外,江西方面還在籌建一家壽險公司,暫名為安康人壽。”一位熟悉江西保險市場現狀的業內人士透露說。
江西省財政廳官方網站的一則工作動態顯示,恒邦財險一旦成功籌建將結束江西沒有一家獨立法人資格保險公司的歷史,同時由于公司總部設在江西,為“總部經濟”,按照國家稅法規定,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都留在江西,可以增加江西省本級的財政收入;所有保險收入都留在江西,增加貨幣的流動性,促進江西省經濟的繁榮;同時按照國家規定保費收入是可以用于投資的,無疑可以將保費收入直接投入到江西經濟發展中的好項目,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江西經濟增長。
于此,地方政府暗中力挺的邏輯浮出水面,設立地方保險公司對地方經濟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保險資金沉淀后將可有力支持當地地方經濟建設,從而避免保險資金上繳區外總部造成地方資金流失,有助于實現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標。
而對于資金實力雄厚的地方國企來說,地方政府在打造“總部經濟”的同時,顯然不會錯失這“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良機。
成立不久的東吳人壽,是國內第一家在地級城市設立的壽險公司,背后發起人正是蘇州當地聲名顯赫的蘇州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據可查資料顯示,蘇州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先后投資了東吳證券、蘇州銀行、蘇州信托,保險則是其金控棋盤上的新棋子。
值得一提的,記者發現,在近百家待籌保險公司中,姓“財”多于姓“壽”。這些地方資本為何不約而同偏好財險公司?這可能和目前保險市場的競爭態勢有關——相較之下,財險的競爭沒有壽險那般激烈,虧損期也相對要短。
更重要的是,地方國企具備大量的財險投保需求,設立財險公司不失為一舉兩得。可以預見的是,地方國企籌建的財險公司一旦成立后,初期“靠股東吃飯來喂飽自己”應該不成問題。
如正在待批籌建的中路交通財險,其股東就橫跨客、貨運輸、物流、機場、出租、公交、汽車客車制造、集裝箱制造、港口碼頭、汽車站等眾多行業。這一整條“海陸空”運輸產業鏈所產生的巨額財產險保費,就能讓中路交通財險“一口氣吃成胖子”。
上市公司身影頻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公告參股或即將參股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總計已數達十家。較具典型范例的是:劉益謙掌舵的上市公司天茂集團,同時參股了天平車險和國華人壽
除“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方國企之外,在排隊待批的近百家保險公司中,上市公司身影頻現。
重慶民企力帆股份此次手筆不小。根據力帆股份“突出主業,實施相關產業多元化”的戰略發展目標,為加強金融業務與現有業務的互相促進,打造正在發展中的金融平臺,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力帆股份擬出資人民幣2億元參與三峽人壽的投資籌建,股權占比達20%。
除力帆股份外,正在籌建中的華海財險的股東中,同樣有一家上市公司——濱化股份。濱化股份攜山東濱化投資公司等九家公司,擬共同出資設立華海財險,注冊資本為8.5億元,其中濱化股份出資5000萬元,股權占比為5.88%。
就連香港上市公司中民控股也將觸角伸向了內地保險業。據了解,該公司擬與永恒發展、中科智控、惠州新天健、深圳裕華興及該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北京中民合資組建“中華永保福人壽保險公司”,注冊資本為3.8億元。
在積極參與設立新保險公司的同時,上市公司亦通過增資擴股入主保險業。如借著老牌保險公司天安財險資本金告急之際,上市公司西水股份趁勢入主,并經多次增資擴股后,目前已躍升至第一大股東。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公告參股或即將參股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總計已高達數十家。較具典型范例的是:劉益謙掌舵的上市公司天茂集團,同時參股了天平車險和國華人壽;而2009年成立的江蘇紫金財險,其股東中包括了江蘇舜天、江蘇國泰、金陵飯店這三家上市公司。
保險公司緣何如此受上市公司青睞?這和近年來金融牌照相對稀缺,以及參股保險公司未來的上市預期無不關系。
以“法人股大王”劉益謙掌控的上市公司天茂集團為例,該集團控股的天平車險已連續多年實現盈利,并已有登陸A股市場的計劃。未來劉益謙獲利之豐厚完全可以預見。
然而,并非所有保險公司都能在短短數年內實現盈利及上市的愿望。業內人士分析說,“天平車險只能說是少數個案,因為它的實際控制人劉益謙及其團隊有著較豐富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水平,因此天平車險的盈利中一大部分來自于投資收益。這一盈利模式對于業內其他公司來說,并不具可操作性。”
從目前國內保險公司的盈利周期來看,由于經濟低迷及競爭白熱化,財險的盈利周期通常要成立5年以上,壽險公司則需要更長的投資周期,不少壽險公司成立十年以上均未見盈利落袋。
因此,期望短期就能收回投資成本的上市公司,在投“保”之前,務必要深思熟慮。
保險是以大數法則為經營基礎的,要求在很大的范圍內進行分散,而地方保險公司的經營局限于一個區域,且股東多為本地股東,業務風險類似程度較高,區域風險過于集中
經濟下滑,使得實業公司在主業低迷的情況下,對保險業充滿了憧憬。然而,目前保險市場的競爭態勢及盈利環境,與早些年的情況已不能同日而語。過去那套“大而全”的盈利模式,如今能否受用也成疑問。
翻看正在籌建的地方系保險公司的股東架構,多達近千家的出資股東中,雖然多數是當地大型國企及上市公司,其中有些股東曾有投資銀行或信托的經驗,但涉足保險業基本都是頭一遭。
他們投資保險公司的初衷或許各有不同,但都可能面臨著同一個難題——如何找準定位,在競爭主體加速擴容的背景下,實現持續盈利。相較于對千億資本投“保”沖動的議論,業內更為關注這些地方保險新軍未來的出路。
絕大多數的地方保險公司在設立之初便已雄心勃勃,三至五年內成立保險集團、期間引入戰略投資者、十年內實現IPO等這樣的“口號”,喊得響亮。為此,他們不惜出重金從老牌保險公司挖高管挖團隊,照搬照套同行的那一套“規模至上”的管理及銷售思路。
但現實的大環境,恐怕要讓這些充滿豪情壯志的股東們失望了。為了防止機構短時間內盲目擴張,保監會在批籌地方法人保險公司時,均對其做出“開業后的兩年內只能在注冊地所在省開展業務,兩年后根據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業務發展狀況和人才儲備情況,逐步在外省開展業務”的規定。
兩年“過渡期”過后,獲得全國性執照是否還有門檻?從目前的監管基調來看,也存難度。
保監會領導曾公開放言,當前,保險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健全,影響了保險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妨礙了保險市場的健康運行。主要表現在:絕大部分新設保險公司都是全國性牌照;部分新保險公司只是對原有市場主體的簡單復制和市場份額的重新洗牌等。
對此,一位保險行業的老專家深有感觸。他形象地將中國保險市場比作是一座待挖的金礦。“露天礦、淺層礦已經被開發得比較充分,現在進場開礦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在此背景下,是否選準適合自己的市場定位,將關系到地方法人保險公司未來的成敗。”
他說,老牌大型保險公司好比是大型超市,全國布局已經完成。對于新設立的地方保險公司來說,不宜與那些大型超市正面交手,不可盲目地跟從老牌保險公司綜合化、集團化的老路。而應尋找細分市場,比如開專業店、奢侈品店、玩具店、飾品店等。
事實上,不少正在籌備的保險公司已經意識到了“不能再走老路”。如總部設于重慶的三峽人壽就將經營定位在各類大型國家重點工程中涉及移民的保險市場;華海財險則是以海洋保險為主要特色,以服務海洋經濟為主要方向,建成我國首家海洋類專業性財產保險公司。
對于目前保險業的“地方沖動”,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的觀點是,從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公司的角度考慮,應適度控制地方政府牽頭組建保險公司的沖動。
從保險行業來看,這是一個大數法則論天下的行業,很大程度上要求范圍分散。而地方保險由于地域限制,業務區域風險程度較高,一旦發生區域性災害,很容易產生連鎖反應。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地方法人的保險公司仍然難以發揮效力。隨著我國保險行業的蓬勃發展,在未來,無論是地方法人資質還是外資注入,都將會迎來新的春天。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