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其基本目的是為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根據國務院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和管理保險市場。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擬訂有關商業保險的政策法規和行業規則;依法對保險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依法查處保險企業違法違規行為,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維護保險市場秩序,培育和發展保險市場,完善保險市場體系,推進保險改革,促進保險企業公平競爭;建立保險業風險的評價與預警系統,防范和化解保險業風險,促進保險企業穩健經營與業務的健康發展。
翻開近幾個月來中國保監會網站上發布的處罰信息可以看到,各種銷售亂象紛呈,如“在某公司產說會上,代理授權講師徐某,稱自己代表某某人壽、某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六大銀行,稱某保險產品是某人壽和某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推出的高額貼息賬戶”;如“某營銷員在向客戶銷售產品過程中,以書面形式向客戶承諾"購買該保險產品三年取出可保本"、"還可贈送某公司股權"”;如某營銷員在向客戶解釋合同條款的過程中,表示 “附加險為公司贈送”、“初始費用為保證金性質,今后將予以返還”、“健康告知內容可以隨便填寫”等。
事實上,從保監會系統公布的處罰信息來看,壽險銷售誤導處罰已成為挨罰重點。在兩三年前,很少有保險營銷員被監管機構“單列”處罰。彼時,保險監管部門的處罰重點還是非法套取費用、虛列營業管理費、賬外支付激勵費用、直接業務提取手續費等種種問題。
2012年2月中,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主持召開的主席辦公會,專門研究了壽險銷售誤導專項治理工作,表示“要做好打一場銷售誤導治理持久戰的充分準備”。此后,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保險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等機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出臺了幾十項整理銷售誤導的相關通知或條例等(如“指導意見”、“自律公約”、“行為倡議書”等)。
“存單變保單”、“理財成保險”。保險銷售存在的誤導行為始終是讓消費者和保險業內頭疼的頑疾。由于缺乏對銷售誤導行為的界定、缺乏對相關人員進行責任追究的依據等,個別保險銷售員的誤導行為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遏制,甚至影響到消費者對整個保險業的信心。
近日,中國保監會印發了《人身保險公司銷售誤導責任追究指導意見》(下面簡稱《意見》)指出,因銷售誤導問題受到監管部門監管談話,引發系統性風險或重大群體性事件的,將從重追究有關人員責任。《意見》將從明年1月1日起執行,表明人身險銷售誤導將正式引入責任追究機制,保險業治理銷售誤導行為“無具操作性的法規可依”的時代即將終結。
據了解,人身保險公司發生銷售誤導問題應當進行責任追究的情形包括四個方面:因銷售誤導問題受到監管部門行政處罰;因銷售誤導問題被監管部門施以下發監管函或者監管談話等監管措施;因銷售誤導問題引發重大群體性事件;其他因銷售誤導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或者造成系統性風險的情形。
根據《意見》規定,保險公司進行銷售誤導責任追究,可以根據公司實際,綜合采取紀律處分、組織處理和經濟處分等多種方式。其中,紀律處分由輕到重依次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職)、撤職、留用察看、開除。對銷售誤導行為的直接責任人,屬于公司員工的,按規定程序和標準追究其責任,屬于非員工的營銷員,按照合同約定追究其責任。對直接責任人的責任追究標準將不低于對同一行為的間接責任人的追究標準。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