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共提出26項工作任務。其中,“選擇在部分省份試點,探索建立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機制”成為最大亮點。
根據時間表,年內部分試點省份的醫保患者,有望跨省就醫并享受即時結算,不用再為醫藥費報銷往返奔波。
“醫保跨省即時結算的前提是試點省份的相關醫療機構和醫保經辦機構建立信息聯網,其中包括省級新農合信息平臺與國家新農合平臺互聯互通,這是跨省就醫報銷試點工作最基礎的平臺。”7月30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北京衛生局宣傳中心了解到,試點城市的醫療機構暫不會全面鋪開,外地患者就診比例高的大型醫院是首選。
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醫保制度并存,城鄉居民總參合率維持在95%以上。雖然接近“人人享有醫保”的目標,但上述各項醫保,特別是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基金的統籌層次偏低,多數省份、地方的統籌層次停留在地市,甚至區縣一級,也就是說,醫保患者在縣級以外地區就醫將會受限。
國內人員流動正在加劇,但跨省就醫在即時結算上卻屢屢碰壁,此類醫保患者大都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回原籍看病報銷;要么在異地看病,但是需自行承擔費用。
其實,早在10年前,異地就醫問題就已引起了各界的關注。不過,由于各省市醫保報銷比例、報銷項目都有差別,加之各省市使用的醫保軟件也不一樣,最終導致跨省結算在技術上和政策上都有困難。
直到2007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保中心將異地就醫管理問題列入重點研究課題。隨后,江蘇、福建等省紛紛開始嘗試省內異地就醫結算,也就是醫保就醫結算在市級之間互聯互通。甚至有部分流動人口較密集的省份先行嘗試與其他省份進行互聯,比如兩個統籌地區簽訂協議,按照協議辦法進行跨省結算,比如海南、上海等省份。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截至目前,廣東、安徽、陜西、遼寧、浙江、吉林、河北、貴州、山西等十多個省份均已基本實現了市級之間的即時結算。而記者同時從人保部了解到,年內將進行的試點大都是從這些已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結算的省份中選擇。
同時,北京協和醫院、腫瘤醫院等京籍三甲醫院也將納入此次試點。一名協和醫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的確聽說了跨省即時結算的消息。”但他同時表示,暫時沒有接到任何上面傳達下來的文件。
據了解,相關單位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均已準備妥當。“近期,在業內的會議上,大部分相關單位都提出了信息化建設問題,尤其是省市級之間的聯網,能夠全面鋪開是衛生部的愿望,這樣不光可以解決異地即時結算的問題,醫療資源還可共享。”北京市衛生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強調,試點先從部分醫療機構入手,有路徑了再逐步擴大。畢竟,異地就醫即時結算一旦放開,分級就醫將會在短期內受到影響,控制不好將會有悖改革初衷。
醫保跨省即時結算人所共盼,但卻等了10年,這與地方醫保各自為政不無關系。全國各地繳納醫保的基數和支出水平各不相同。同時,各個統籌地區均實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支自求平衡的財政體制以及“只轉移個人賬戶資金,不轉移統籌基金”的政策規定,這種情況下,異地就醫的人群比例一旦過量,尤其是向支出水平相對較高的大醫院集中時,勢必造成當地醫保資金緊張。
“跨省的聯網結算操作起來非常復雜,省市之間的醫保系統只能對省一級,不可能直接和各市、縣對接,實現省內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就成了跨省市就醫直接結算的前提,但這些技術問題都不是阻礙跨省就醫即時結算的主要原因。”7月30日,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異地就醫大都是相對欠發達地區人群向發達地區集中,跨省即時結算一旦實現,勢必會造成患者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醫院。隨之,醫保資金、各種醫療資源也會加速向大城市聚集,相應的,低收入地區的醫保基金將會收不抵支,最終形成窮幫富的現象。
即便在省內異地就醫,市級之間的醫保結算同樣會有上述問題發生。李玲曾到部分已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結算的省份調研發現,部分地區均出現了相同的狀況:30%到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看病的醫保患者花掉了當地70%的醫保資金。甚至有些醫保患者由于繳納基數較低,一旦到支出水平較高的異地就醫,往往看一次病就突破了醫保報銷上限。
“醫保跨省即時結算需要一些配套的改革跟進,單純實施這個方案的話,很多地方醫保都很難承受。”李玲建議,可通過病種進行控制,比如只有大病或者急診才能通過這種形式的結算。但是,從長遠來看,將醫保等費用過渡到稅,那樣的話權利和義務對等,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繳納、統一看病的美好目標。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