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保費負增長、投資巨額浮虧困擾的保險公司,又不得不面對持續增長的退保數字。今年前三季度,壽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7779億元,同比下滑7%,而退保率卻升至3.14%。其中,國壽、平安、太保三大壽險巨頭前三季共遭遇退保379億元,同比增幅超過六成。而收益率下滑的躉交型短期保險產品,在遭遇銀行理財產品正面沖擊后,也成為了退保的重災區。陸續披露的行業數據都印證了,2011年對保險業來說真的是“異常艱難的一年”。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資壽險業務未現好轉之態,增速再創年度新低。今年1-9 月,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和太保壽險累計保費增速分別為2.8%,32.0%,8.1%,保費增速較上月進一步下降,均創年內累計保費增速新低。中國人壽9月單月保費同比下降6.9%,太保壽險單月保費同比亦出現負增長,可見壽險業務增長的頹勢依然尚未終結。
業內人士認為,年內壽險業務增長的僵局除與銀保新政、個險渠道增員難等渠道因素有關之外,最主要在于銀根緊縮宏觀經濟環境下,其他可替代理財渠道產品收益率的上升,而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波動使得保險股權投資成績較差,使得投資型壽險產品難以給予客戶滿意的投資回報率(以萬能險為例,主要壽險公司萬能險結算利率近幾個月來沒有出現提升,能維持不變還主要是依靠歷年賬戶投資盈余的平滑,若保險投資環境不出現改善,未來平滑的能力也將不斷耗費),從而導致壽險產品收益率相較之下較低,缺乏競爭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在基礎醫療和養老領域,社會保險對商業壽險的替代性不斷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商業壽險的發展空間。
遭遇銀行理財正面沖擊
在保險產品的退保金額飆升的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卻呈現井噴現象,其間的競爭不言而喻。“一方面是監管部門規范銀保渠道,包括撤銷駐點等措施對銀保的銷售都產生很大影響,另一方面是銀行為了攬存而拼命發行銀行理財產品,市民手中的資金就出現了從保險向銀行理財產品轉移的趨勢。”廣州某壽險公司銀保業務經理表示。而保監會方面也表示,相對于保險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多數在3個月以下,年化收益率多數在3%-5%,在流動性短期收益率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優勢。在銀行理財產品爆發式的沖擊下,在銀行渠道銷售的保險產品的發展空間受到了一定的擠壓。
2011年壽險公司排名: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