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宣布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們對養老問題的關注度空前高漲。實際上,在此1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從制度上進行大幅度調整以應對人口趨勢變化。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養老金制度啟動改革,引入個人繳費。此后,改革不斷深入,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擴大制度覆蓋面,逐步降低養老金替代率,建立非職工群體的社會養老體系等等。
歷時20年的養老金改革,中國初步形成了基本養老與補充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險體系,一些留置在體系之外的群體正在不斷被吸納。2009年和2010年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填補了中國養老金制度的空缺,使我國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5700余萬人增至現在的2.57億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經超過1億人,加上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群體,養老保障制度已覆蓋4億多人口。
隨著參保人數的不斷增加和參保群體的不斷擴大,養老金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老百姓越來越希望清晰地了解中國養老金制度現況和前景。引起許多共鳴。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結合國外經驗,在積聚養老基金、匯聚長期資本的過程中,養老金制度首先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
作為“第一支柱”, 養老金制度實行“統賬結合”模式,隨著擴面和繳費基數的擴大,基金收入和積累額不斷增加。到2010年底,各地社會統籌賬戶上共積累了1.53萬億元資金,個人賬戶記賬額達到1.96萬億,其中實賬積累2039億元,作為戰略儲備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也已達到8568億元。
“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相對規模小的多。20年來,中國企業補充性養老保險一直走的太慢太辛苦。2004年出臺的兩個《辦法》建立了企業年金的正式制度,但時至今日其補充功能離我們的期待還是相去甚遠。到2010年底,我國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僅是實體企業總數的0.3%,企業年金基金2809億元,僅相當于兩市市值的1%,參與人數僅為就業人數的1.5%,不到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7%(6.88%);中國企業年金資產占GDP的比重為0.7%,而OECD平均為75%。
第三支柱是鼓勵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這部分的關鍵是盡快推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的試點,并且將其覆蓋農民、自雇人士、未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職工;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國關注養老金制度改革和發展的人士,在對基本養老金制度改革方面給予了太多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建立基金積累制的個人賬戶還是建立名義賬戶制度方面,分歧很大,用力很猛。但是在發展補充養老保險方面重視不夠,建言不多,措施不力。
以上所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越是在這種情況下,長遠的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就越重要。正如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所言,當前很多政府部門都在做應對老齡化的事情,但應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力量,養老金制度需要將這一問題提升為國家戰略。
目前,人社部最關注的是養老金制度的財務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保監會最關注的是補充養老保險特別是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問題,中國證監會最關注的是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投資問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最關注的是國家注入資產的問題,全國老齡委和全國總工會最關注的是人口老齡化導致退休資產積累不足的社會問題。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資委、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關注點和利益點。所以,我們這里所談的養老金發展戰略已經不止于應對老齡化,從養老金發展戰略的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環節、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理解和把握,更需要國務院層面統一協調。
同時,建議成立“中國養老金監管委員會”,負責對養老金進行統一監管。養老金立法方面,建議對我國“居民退休收入保障”、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合格養老金計劃”進行立法。養老金發展的國際經驗表明,養老金監管、養老金治理是確保養老金制度發展長治久安的核心內容,所以建議在適當的時候制定《中國養老金監管法》。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