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很多人煩惱自己醫保問題,很多保險問題只要跨省跨地就難以解決。對此,國家和政府不斷改革我國醫保政策,如今已經實現了醫保跨省轉移,方便人們跨省治療。
核心提示:中國人保部日前出臺文件,規定從2010年7月1日開始,流動人員跨省就業時可以轉移自己的醫保關系,個人賬戶可以跟隨轉移劃轉。
以前的醫保,都是只能在當地使用,沒辦法跨省轉移。醫保無法跨省轉移,不敢買醫保,是流動人員不買醫保的一大原因。而針對醫保能否轉移的問題,也一直是在外務工的流動人員的關注焦點,如今新的國家政策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轉機:醫保可以跨省轉移嗎?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很多流動人口工作地改變后醫保關系不能轉移接續。新政策的出臺,將推動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幫助老百姓解決異地醫療保障問題。
除醫保關系可跨省轉移之外,隨參保人身份的變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種不同類型的醫療保險關系,也可互相轉移。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可在就業地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回農村后可帶回,轉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而且不會中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會同衛生部設計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憑證,身份證號碼是參保人員的唯一識別碼。
得到消息之后,記者連線全國著名社保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向他證實該消息的可靠性。他表示,醫保關系肯定是可以轉移的。
全國醫保制度采用“統賬結合”管理辦法,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構成。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人個人帳戶。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分為兩部分,約30%劃入個人賬戶,其余部分用于建立統籌基金。
有學者發表言論認為,由于醫保基金管理“現收現付”,因此參保者流動就業時不需要帶走統籌基金,醫保關系轉移甚至比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還簡單。但醫保界實操人士反對這一說法。
流動人口醫保關系轉移,還面臨著醫保統籌層次低(目前只做到縣級統籌)的麻煩。這不僅直接影響到轉移量的統計及相關工作成本(統籌區越小轉移量越大),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地方財政支出的消長。
當前醫保弊端
醫保無法跟人走
在廣州,當一個職工參加職工醫保,包括住院醫保滿十年,但是又滿足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之后,這名企業退休人員就可以直接享受退休人員的醫保待遇了。然而,一旦這一名職工流動的話,他晚年的醫保待遇就沒有著落。雖然,隨著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推開,這名職工可以參加居民醫保或者是新農合。但是他工作時候,在各地分別參加的職工醫保關系,就等于白白浪費了。
三類關系轉移
廣州已實現
在各種醫保關系,相對來說,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種不同類型的醫療保險關系的轉接還相對容易。因為醫保都是保當期的,參保了就有待遇,停保了就沒有待遇,“廣州早已經實現了,比如一位市民原來參加居民醫保,后來找到工作參加職工醫保之后,我們就會直接將其轉為職工醫保待遇,不會有中斷的。”廣州市醫保局副局長伍錦明表示。
部門說法
屬地統籌 轉移有難度
然而,當記者向廣州有關部門求證醫保轉移關系時,有關負責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太可能”,他們幾乎從未聽說過這一說法,也將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求證。
因為目前來說,全國各地的醫保都是屬地化管理,“各個統籌區之間都是封閉的”,無法轉移。而且醫保關系不像養老保險關系,“一個白血病、骨髓移植,都是上百萬的,其費用是不可控的;不像發養老金,一個月幾千,基本是可以合算的。”從基層的醫保管理層面來講,醫保關系要實現無障礙的轉移,“近幾年不太可能。”
不過該負責人說,“從全國層面來講,醫保關系的轉移是個大方向,從下往上走搞不掂,從上往下實施的話,不是不可能。”
專家觀點
先搞起來再說
醫保關系轉移的這一消息,連專家學者也感到很驚訝。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廣東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申曙光表示,近幾年國家對于社會保險關系的步子邁得很大,雖然現在有些東西可能還不成熟,但是“不管怎樣,醫保關系的轉移是大方向。不能讓社保關系成為勞動力轉移的障礙”。
在他看來,醫保關系的轉移,最核心的是在各統籌區可以累計的職工醫保關系的轉移和接續,一旦解決,將破解流動人員的醫保問題。“具體怎么轉,還要看到條例才能明白”,但是其價值很大,即便不能一步到位,“先搞起來再說。”
您的信息僅供預約咨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險
國家金融監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鍵對比省心服務
電子保單快捷變更安全可靠
7x24小時客服不間斷品牌實力
12年 1000萬用戶選擇